????薯、芋等根莖類植物,與麥、稻、菽、粟種植方法皆不相同,雖能抗蝗蟲,但關中百姓不識,并不會種,這二類植物莖葉有毒,百姓不知細情,一開始極其抗拒,更有悄悄種下冬麥或蕪菁。禾本科植物和蕪菁這種肉質莖植物,都是蝗蟲的食物,若是蝗災未盡,明年關中收成豈不又廢?況且還不知災異還要幾年才能盡了。糧食是一個問題,更大的問題是心態,農耕文明,兩歲不能收獲,對百姓的打擊是全方位了,人民都失去了信心,國家又豈能再維持安定?到如今看,今冬又是一個異常天氣,雖然關中除蟲效果還好,但關東地區戰局焦灼,生靈涂炭,要是那邊蝗災又起,蟲子還是會飛到這邊來。荀柔只好傳令給堂兄,讓各地郡縣強行推行。這當然也挺為難,畢竟違背民意,幸如今基層官吏,不似先前“但坐嘯吟”的清流文士,都是一層層基層歷練,升遷起來的能吏,各施手段,各顯神通,也各有進展,石廣元是在其中做得格外出眾。讀著文章,就看得出他絕非僥幸,既懂得農業技術,又頗善引導話數,對百姓絕非一味強迫驅役,成果亦是斐然。這篇文章有彈劾之意,針對許多地方官吏,為政績,強施號令,有些過激之舉,甚或拔人田苗,水灌、火燒民家,以至百姓憤怨于上。這種事畢竟難免,荀柔讀到心中固然不悅,卻也難以處置。東漢以來,儒學在官方扶持下興盛,坐而論道,務虛空言之風漸盛,實干之才越來越少,這些舉動雖有偏斜,但從長遠結果卻是好的,若處置了這幾個人,繼任者畏畏縮縮,不敢進取,那明年若是蝗災再起,吃虧受難的還是百姓。不過,倒也不能就此聽之任之。荀柔想了想,坐起身,讓侍從端來筆墨,就伏在榻上小幾上,執起筆:請以左馮翊臨晉縣令石韜,為今歲治績第一,并賜爵祿金銀,嘉其仁善愛民,勞民不傷之德,布告天下,以申其行。他剛剛頓住筆,便又門卒來報,稱漢中張公祺求見。荀柔點頭應許,起身推枕下榻,剛迎至屋門口,張魯便已大步進來。“太守請坐。”荀柔揮袖招呼,侍從搬來兩座席枰,相向而列。張魯既主動請降,他也很大方,直接為他請下太守之職,又把相處幾日,感覺不太安分的張魯之弟張衛,請封了右中郎將,待他回長安時,就以同帶走。張魯行了一禮,緩緩坐下,謝過水飲瓜果雖然其實都是他自家供應的東西。“太尉氣色見好,想來不日定能康復。”他是一個形容清瘦、布衣樸素的中年男子,容貌只能算淳樸,但飄飄三縷長須,兩道長眉,目凝精光,龍行虎步,頗有點深藏不露,仙風道骨的氣蘊。荀柔與他寒暄了幾句,便看明白張魯前來是為打探消息,他也不賣關子,直將宮中庶長子夭折之事說了,只看見對方露出意味深長之色。“……宮中還有董氏貴人,亦有一子。”他不得不補充了一句。這年頭的宗教人士,居然都是真信,前有襄楷,后有張公祺,只是兩人在理解上還有點不一樣。襄楷一心認為他要扶起漢室,張魯卻仿佛覺得他要取而代之。初相見時,原本擺足架子,結果一照面,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,態度那叫一個恭敬,還偷偷來跟他說“璇璣入命,萬象更新,天下太平”。他本想解釋,結果每每對方態度都一般“是是。”連連點頭,也不知聽進沒聽進。“停留已久,我也該歸回京了,”這般宗教迷信人士,說也說不通,好在張魯不會到處散播謠言,荀柔也就不再同他爭論,“多謝公祺款待。”一則他休息許久,本來也該回長安,二則宮中又出了事,三則,亦有關明歲戰局布置,也該商議起來,四則多雨的秋季即將過去,趁著天氣還不算冷,方好行軍。“這……”張魯卻頓了一頓,“太尉不如在漢中再盤桓些時候?今歲兇年,我近日夜觀星相,有煞氣沖撞三垣,恐怕長安城中生亂啊,不過二月功夫,莫不如等過了本年……”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。